“行者”无疆 “行者”有疆
【偶然得闲,思绪放空中,想起毕淑敏那句“父母在,人生即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颇为感慨。父母离开故乡,我长于他乡,孩子对字面意义上的故乡了解的比现实多,三代“羁旅人”不同的情怀。我崇拜父母“走出来”,也希望他们“走回去”,因为他们能回去;我希望我不再怯懦,坚定如松,成为孩子的“归处”;我希望孩子能够遵循心的指引,无悔今生,毫无顾虑的做自己。所述种种皆是有感而发,不慎条理,嬉闹尔尔。】
“吹落了思乡的尘,
吹不去额头的纹,
走完了天下的路,
才想起回家的门。”
尤记得MV中,落叶飘零,踌躇徘徊的步伐有着落足的沉重和沧桑.....“行者”的印象就从那时驻足到了脑海。
而,“行者”一词最初是出现在《释氏要览》卷上的,其真正的解释是一个佛教用语,说的是行脚乞食修苦行的头陀僧人,出家修行但未经过剃度的佛教徒。
然,我此处所谓的“行者”却是与《释氏要览》所说的“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我认为的“行者”是漂离故园,如野草般的碌碌与世间,或有来处不见归途,或无出处却有归程,或无来处预造归途的人。他们一生就像纸鸢,总在寻找停泊的港湾,总描绘着美丽的梦境,总期望下一城或可是梦中栖身的“故乡”。
然,故乡或在眼前,却已物是人非,没有了儿时的一丝温存;“他乡”或可栖留,却未寻到那份印象中“故地”残存的熟稔;远方依然充满魅惑,挑逗蠢蠢欲动的神经,当尘埃落定,再回首时,一切皆是茫然。
我的父辈上寻几代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人,没有文化,也没有想法,看天吃饭,有子无忧。随着中国大时代的变迁,族中出了几个思想活跃的孩子,新思潮的浸入,颠覆了陈旧的生活模式。数年后,父辈们打着弘大的旗帜,在好奇和执着的驱使下,踏出了家乡,选择了远方,也选择了做一代漂流的苦“行者”。
毕淑敏说过:父母在,人生即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余归途。我的父母离开家乡,一生没有多大的成就,但是于我而言,他们能够有勇气走出,已是一种莫大的进步。从此,故乡总停留在挥之不去的梦中,亲情总在短暂的相见和漫长的分离中煎熬。随着时间的渐渐流逝,日渐焦躁的父母眼中总抹不去那份迷茫,我忽然想起了不久前微博里看到过的一句感言:故乡在,人生尚有来处;故乡在,人生总有归途!离开家乡几十个春秋的父母已到致事之年,理想和希望与他们而言渐行渐远。走出村落时,振翅高飞的希望已经随着那些年远离的激情少年越走越远,面前已是桑榆暮景的父母眼中充斥的是对故乡的思念和落叶归根的执着。
面对此情此景,我只能说,离家多年,你想家了。归家的路也许你们已经在梦中走过千百回,沿途的一草一木是否已经清晰如昨?行走多年,倦鸟归巢总是常事,我愿陪你返回故乡,听一听蹩脚而亲切的家乡话,寻一寻梦中时常记挂的同伴,看一看乡村残存的老景旧物。
我经常对孩子说,“人生如逆旅,你我皆行人。”今生我们是血亲,那是几世修得的缘份,我会珍惜,却不会挽留。我是你起航的港湾,却不愿意成为你停留的理由。如果你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就要选择做一个真正勇敢的“行者”,用自己的双手打开未知的大门,用自己的双脚画出旅途的轨迹,无论前面是什么,都要向着光的方向,向着心中的希望,义无反顾的走下去,也许前面就是你的“他乡”,也是适合你囤聚于此,后来繁茂生长的“归处”。
做一个“行者”,那么,你就要像过河的“卒”子那样义无反顾。决定出发,就不要给自己留下回头的借口,用你理想和信念寻找翱翔的方向;用你的耐心和勇气画出前行的域。从此忘记来路,或可享受旅途,享受路途的繁花似锦,也要享受路途的筚路褴缕,这就是“行者”的代价。
余秋雨有一本散文集名字叫做“行者无疆”。我却说,“行者”无疆亦有疆。“行者”从来都是对陌生世界无限憧憬。外面的世界无限辽阔,“行者”的目光无限深远,每一次停留过后预示着新的启航。没有人知道,今夕是否驻留,明日栖于何处?或许,每一次停留中,都会留恋的回头寻找“归途”,看看“来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