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服务热线:

0533-2165111

服务号
服务号
订阅号
订阅号
  1. 首页
  2. 行业资讯
  3. 行业动态
  4. 正文

我国用水需求达峰和拐点在哪?

我国用水需量达峰了?这是一个可能影响众多的结论——可能涉及南水北调工程后续工作论证,关系到国家水网建设,关系到一个时期内水利发展方向。或者说,关系到整个水务行业的发展基底。对于水务行业参与者来说,问题要比数据分析复杂得多。

  近日,来源为“中咨研究”的一篇报告在水务行业引起争议。该报告通过分析相关公开数据,认为当前全国用水总量与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的关系已不再呈正相关的变化趋势,并得出结论——在不大规模开垦耕地的情景下,全国生产生活用水量已达峰,未来新鲜水需求量基本稳定。

  这一结论,不管是对于业内还是对于大众,都有些“意料之外”的冲击力。另一方面,这也是一个可能影响众多的结论——可能涉及南水北调工程后续工作论证,关系到国家水网建设,关系到一个时期内水利发展方向。或者说,关系到整个水务行业的发展基底。

  拐点是怎么形成的?

  对于大众来说,这篇报告的依据颇为充分:根据中国水资源公报统计,1949年以来全国用水总量经历了从快速增长到缓慢下降的过程。分析全国人口增长数据、用水定额等数据,认为生活刚性用水总体不会大幅增加;根据全国工业增加值数据及双碳战略、能耗双控等要求,认为工业用水总体不会增加;根据农业用水利用系数上升趋势及用水限制下粮食增产趋势,判断现有耕地规模下的农业用水总体不会增加;根据相关管控原则,认为新鲜水使用量总体不会增加。此外,在强化市场调节作用下节水还有空间。

  而对于水务行业参与者来说,问题要比数据分析复杂得多。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张建云在近日召开的“自然-社会”水循环与水安全学术研讨会中,就水达峰与否进行了探讨。他认为,拐点的形成有多重原因,涉及统计、修正、供给侧及需求侧政策等:“一是统计修正的影响。在2010-2012年进行的第一次水利普查,与水资源公报存在较大差距,在此情况下各地公报均有一定修正调整,非技术性干预突出。二是需求侧的严格管理,有效提升了我国的用水效率降低了用水需求。三是在最严格用水量红线的考核下,用水量统计数据存在一定缩水。四是供给侧的‘无水可用’,也是导致很多北方地区没有出现‘统计增长’的现实因素。”

  此外,大规模虚拟水的进口并增加也是导致我国用水减少的重要因素(注:虚拟水指在生产产品和服务中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即凝结在产品和服务中的虚拟水量)。张建云解释:“目前,我国是全球最大的虚拟水进口国,2018年虚拟水进口量达到 470亿m3(蓝水),占全球虚拟水贸易量的1/4。虚拟水长期大规模进口是导致我国用水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

  我国用水需求量达峰了吗?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副所长赵勇团队在一篇文章中对该结论提出质疑,并认为:我国尚未达到用水需求峰值的经济社会条件,2013年后全国用水总量统计值缓慢下降到稳定状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实际供给能力约束是重要因素。

  郑勇团队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是“用水不同于需水”,认为用水并不是没有需求,而是由于供给不足,甚至受到严重约束。供给侧“天花板”现象带来了用水总量增长的拐点假象,造成两方面影响:一是约束型缺水问题突出,二是形成一定程度的转嫁型缺水。

  张建云院士同样认为,统计数据不能代表实际情况,仅是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和考核下的用水量,是无水可供下得到的数据,是全国普查后做了系列调整后的结果。“我近期来北京出差住在职工之家,需要早起赶火车只能在职工之家的食堂里吃早餐。当时只有油条和稀饭,但不代表我不需要鸡蛋和牛奶。”

  另一个证据是“用水拐点的经济社会条件”。郑勇团队指出,根据已经出现用水拐点的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发展历程显示,达到用水峰值有三个明显的特征性指标:一是人均GDP折现到2020年基本都达到2万美元以上;二是城镇化率普遍超过70%;三是第三产业比重达到60%以上。而我国2022年,我国人均GDP为8.57万元,城镇化率为65.2%,第三产业占比为52.8%,三项指标均说明我国还不具备达到用水拐点的经济社会条件。

  未释放的用水需求还有多少?

  用水量的达峰,意味着全国范围内各个区域、各个行业、各个层次均不再缺水。从这一点上来看,我国还远未达到这一水平线。正如未来新水务专家组多位专家所言,我国仍然缺水。

  什么是缺水?未来新水务专家工作组专家、中持水务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委员会主任许国栋认为:“水这样的资源一定要有余量、有韧性和充分性。对于某种资源,如果我们没有充足的余量,就不能掌握它,那就是缺。”未来新水务专家组专家、清华大学教授胡洪营同样认为,我国当前缺的不是生活用水,而是以生态用水为代表的多种“发展用水和幸福生活用水”,在他看来,这两个方面的用水需求也将是未来新水务的根本驱动力。

  什么是不缺水?我们或许能从一些国外案例中找到答案。在沙特阿拉伯,通过大力发展海水淡化事业,成为世界最大海水淡化国,2020年日产能突破560万吨 。据此,沙特人均日用水量为271升,是全球人均日用水量的近2倍,仅次于美国和加拿大,位居世界第三;支撑起了境内约3600万人的生产生活,远超该地区自然资源所能承载的人口极限;人均GDP约为3.19万美元,进入到了发达国家行列。

  另一方面,“水达峰”与“碳达峰”一样,是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某一个维度或某一种生产要素划下的红线,这一道线的高低,或将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上限。

  张建云院士认为,外显的用水需求,在不同的约束程度下,有着不同表现。在严重胁迫型的约束力下,生态用水将被大量挤占;在“发展约束型”的模式下,节水的空间体现在生产优化和规模控制方面;而在自然增长模式下,仅通过生产优化来实现节水,此时的“用水达峰”,更能代表真正意义上的达峰。

  对于该问题,赵勇团队也开展了用水峰值及出现时点的预测分析,结果显示: 在国家现有的工程规划体系下,我国经济社会用水需求峰值时点大概率出现在2035-2040年之间,峰值接近6500亿m3。发生用水总量峰值时,我国第三产业比重要达到64%左右,而城镇化率将超过73%。各省份和地市的峰值发生时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化特征。因此,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安全,提升供水“天花板”高度,仍将是未来15-20年水利发展的重要任务。


Baidu
map